從清華園到資本市場——解碼“清華係”上市公司背後的科技自強與創業情懷


◎記者 胡嘉樹
2025年1月27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大廳上市儀式現場,46歲的實控人、董事長張劍輝敲響了開市鑼。隨著一記清脆的鑼聲響起,大廳顯示屏幕上的行情數據開始躍動。這意味著海博思創正式登陸科創板,邁入發展新階段。
時光回溯至30年前。1995年,17歲的張劍輝考入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係,並先後取得該專業本科及碩士學位,後又出國深造。2011年,張劍輝回國創立海博思創。經過14年創業創新,如今終於成功登陸資本市場。
這樣的故事,在科創板的舞台上已數十次上演。上海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自2019年科創板開板以來,海博思創已是第44家“清華係”(現任實控人或董事長擁有清華大學學曆背景的民營企業)科創板上市公司。放眼整個A股市場,據記者統計,截至目前,共有193家“清華係”上市公司,總市值超2.68萬億元。其中,31家登陸滬市主板,44家躋身科創板;37家紮根深市主板,70家選擇創業板;11家登陸北交所。這些企業的創立與上市,與中國經濟改革的步伐緊密相連,展現了“清華係”與時代同頻共振的鮮明印記。
2月17日,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有不少“清華係”企業家的身影:董事長虞仁榮、美團董事長王興、泰豪集團董事會主席黃代放、恒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清華係”企業及企業家,亦是中國民營企業及民營企業家,在變幻的市場環境中勇立潮頭、敢為人先推動國家產業和經濟向著高質量發展方向轉型的縮影。
這些“名字”的背後,還蘊藏著清華精神的傳承與發揚。“清華係”上市公司的“硬科技”屬性尤為突出,這與清華深厚的理工科底蘊密不可分。多名“清華係”企業家向記者表示,眾多清華人才選擇創業並帶領公司走向上市,離不開母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文化的深遠影響。
與時俱進 創業潮湧
1991年至1996年,市場經濟體製改革與資本市場初步建立,23家“清華係”公司應運而生,成為股份製改革的先行者,並先後實現上市。進入21世紀,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互聯網時代序幕拉開,中小板與股權分置改革的推進,為民營企業提供了廣闊舞台。1999年至2005年,89家“清華係”上市公司相繼成立,年均超過10家,成為創業大潮中的中堅力量。
董事長童之磊回憶道:“90年代末,互聯網進入中國。我們汽車工程係的同學搭建了中國首個宿舍局域網,隨後萌生了商業化的想法。得益於學校支持學生休學創業的政策,我們團隊的創業小夥伴成為中國‘休學創業第一人’。”1999年,童之磊帶領團隊在首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奪冠,並基於首創的“網絡出版”商業模式創辦了中文在線,開啟了數字出版的新篇章。
作為工科出身的跨界創業者,童之磊表示:“讀書是我最大的愛好,經營中文在線是我個人興趣所在。工科背景為我打下堅實的邏輯思維和計算機能力基礎,使我在創業中受益匪淺。”
2007年至2012年,全球經濟波動與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催生了54家“清華係”上市公司,便是一例。並行科技董事長陳健對記者說:“2007年,IT行業迎來了技術變革,大量計算機程序需要由串行改為並行,並行算法由此從超級計算機領域走向廣泛應用。因工程力學係專業研究需求,我是超級計算機的重要用戶,也因此在變革中看到了機遇,創立了並行科技。”
伴隨中小板和創業板相繼開板,民營企業在上市公司中的占比逐年提升,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後,“清華係”公司迎來上市高峰。2010年至2020年間,86家“清華係”公司登陸資本市場。而2020年至今的5年內,已有81家“清華係”公司成功上市。值得注意的是,自科創板開市以來,已有至少44家“清華係”公司躋身科創板,成為“硬科技”領域的佼佼者。
激光核心器件供應商是科創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之一,公司董事長李屹畢業於清華汽車工程係,科創板的開設讓他深受鼓舞。“我們感受到國家對硬核科創的高度重視。我們專注於‘核心技術+核心器件+應用場景’,與科創板的要求高度契合,因此選擇主動擁抱科創板,最終實現了‘雙向奔赴’。”
2020年和2021年是“清華係”公司登陸科創板的“大年”:分別有11家和12家“清華係”公司成功上市。半導體行業巨頭、,醫藥製造業疫苗巨頭、國內激光行業核心光學元器件供應商,以及主營工業及工業焊接設備的等,均在這一時期嶄露頭角。
“頻頻登陸科創板,進一步凸顯了‘清華係’公司的科創屬性。”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何誌毅對記者說,“‘清華係’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先進製造業。按照中國證監會行業分類標準,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中,‘清華係’公司共39家,占比17.3%;在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中,‘清華係’公司共37家,占比16.4%。”
此外,不少上市及擬上市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核心團隊等均出身清華。例如,2022年科創板上市的,其聯合創始人之一是清華生物科學與技術係畢業、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的施一公。2024年完成輔導備案登記、擬科創板上市的品馳醫療,係清華大學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之一,清華大學現任校長李路明曾任公司首席科學家。
除了科創屬性,鏈主、隱形冠軍及專精特新“小巨人”亦是“清華係”上市公司的標簽:韋爾股份、、、等細分行業龍頭均為“清華係”,此外還有、、、等53家公司被評為國家級或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從地域分布來看,“清華係”上市公司多聚集在一線城市。其中,49家注冊地為北京;27家為廣東(其中深圳17家);17家為上海。江蘇、山東、浙江等省份也占據重要地位,分別有23家、17家和14家,其中蘇州11家,杭州8家。
A股之外,不少清華校友選擇公司在境外板塊上市。如2010年成立、後於港交所上市的美團,最初為電子工程係出身的王興洞察到社交網絡機會後與同係校友聯合創立;軟件工程係畢業的宿華,於2011年創辦快手,公司於2021年實現港股上市;飛塔信息、智能、禾賽科技、祖龍娛樂等境外上市公司,其“一把手”亦均有清華背景。這些企業在境外資本市場的成功,彰顯了“清華係”的全球影響力。
理工鑄底 科技為鋒
隨著創業板“三創”“四新”標準的進一步完善以及科創板的開板,工程師和科學家出身的企業家們紛紛抓住時代機遇,借助資本市場力量,加速科研創新,推動企業發展。一批“硬科技”公司由此脫穎而出,成為行業龍頭甚至產業鏈主,引領中國產業創新。
在這一浪潮中,“清華係”上市公司“含科量”突出。而一家家公司的背後,是一批理工科出身的企業一把手:記者梳理發現,超百位“清華係”掌門人為清華理工科出身。
何誌毅表示:“‘清華係’上市公司的產業分布,與清華以理工為主,理科為工科服務的特色密切相關。許多創業者在校時學習對口專業,打下了紮實的學科基礎;畢業後,他們在行業中積累了豐富的研發、生產和管理經驗,最終選擇創業。”憑借深厚的理工背景和創新能力,清華企業家帶領企業在科技領域不斷突破,展現出獨特的競爭力。
以光峰科技為例,2007年,在李屹的帶領下,公司開創性地研發出ALPD半導體激光技術。這一技術巧妙運用稀土熒光材料製成旋轉熒光輪,通過用藍激光激發熒光輪獲得低成本、高效率的紅光和綠光,成功攻克了RGB三色激光顯示成本高、光效低、散斑強的技術難題,引領了行業的技術革新。目前,公司專利申請數量在全球熒光激光顯示領域排名第一。
在半導體行業,“清華係”上市公司星光熠熠:CIS(CMOS圖像傳感器)領域國內三大供應商韋爾股份、格科微和均為“清華係”。其中,韋爾股份虞仁榮與格科微董事長趙立新是無線電電子學係(後更名為電子工程係)1985級本科同學,思特威董事長徐辰則於1994年入學電子工程係就讀本科。
2019年,韋爾股份通過收購進軍CIS業務,現已成為全球前三大CIS供應商之一;格科微在CIS產品方麵的高像素CIS的3層金屬設計技術、電路噪聲抑製技術、低噪聲像素技術等多項核心技術已達國際領先水平;成立5年便實現科創板上市的思特威,於2024年8月宣布其設計研發的1.8億像素全畫幅CIS產品成功試產,成功填補了本土企業在該領域的技術空白。
專注模擬芯片的研發和銷售的,其實控人之一趙建華為電子工程係本碩出身。提供一站式芯片定製服務的,董事長莊誌青同樣為無線電電子學係本碩畢業。兆易創新董事長朱一明、董事長張鵬飛、董事長程寶洪、實控人之一馮晨暉、董事長胡勝發等,亦均畢業自清華,專業背景主要為電子工程係、自動化係、現代應用物理係等,公司業務基本覆蓋了5G芯片、存儲、芯片製造等產業鏈各環節。
記者進一步統計發現,電子工程係也是清華培養上市公司及掌門人數量最多的院係,二十餘位上市公司掌門人曾於這一專業就讀。除前述企業家外,還有董事長張濱、董事長楊振華、董事長羅東平、董事長張亮等。
機械工程係亦“臥虎藏龍”。如中際旭創創始人、董事長劉聖,於1989年入學清華大學機械工程係就讀本科。公開披露信息顯示,憑借行業領先的技術研發能力、低成本產品製造能力和全麵交付能力等優勢,公司贏得了海內外客戶的廣泛認可,並保持了市場份額的持續成長。在Lightcounting發布的2023年度光模塊廠商排名中,中際旭創位列全球第一。此外,董事長邱文生、董事長郭元強等十位上市公司掌門人,也出身於機械工程係。
為何這些院係能成為“清華係”上市公司掌門人的搖籃?何誌毅分析道:“電子工程係和機械工程係是清華的‘老牌’院係,曆史悠久、積累深厚。此外,這兩個學科是工科中的基礎學科,許多新興的工科專業都由它們衍生而來。”
“我在清華求學時,電子係設有8個班,汽車係僅有3個班。電子係規模更大,專業方向也更加聚焦。高密度的人才聚集,孕育出強大的平台效應和良性的內部競爭生態。”李屹回憶說。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係、化學係及化學工程係、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係、精密儀器與機械學係、汽車工程係、自動化係等院係,也分別培養出近十位掌門人。如實控人之一徐航,及實控人之一李傑,均為清華計算機工程與科學係(後更名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係)1979級本科生;董事長鄭勇軍和董事長池宇峰,於1989年分別入學清華就讀化學工程係和化學係。實控人邵學,董事長安旭,實控人之一張義生及董事長孫鏹,均於1980年至1990年間在清華精密儀器與機械學係就讀。
“企業多以生產產品為核心,其本質往往根植於理工學科。”陳健表示,“在每個細分領域,能夠成功上市的企業鳳毛麟角,唯有將產品做到極致,精準契合客戶需求,方能脫穎而出。這種對卓越的追求,恰與理工科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不謀而合。”
除理工類專業院係外,清華經濟管理學院、五道口金融學院也吸引了不少企業家前來深造。記者統計發現,董事長簡軍,董事長王小剛等約百位掌門人擁有清華經濟管理學院或五道口金融學院碩士學位。金融與管理知識的豐富,為企業家推動企業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牢記校訓 實幹興邦
“國家經濟的根基在於產業和企業。沒有世界一流企業,便難以成就世界一流國家。大學除了理論研究,更應培養能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產業人才。”何誌毅表示,“清華係”企業之所以科創屬性突出,既得益於清華的專業特色,也與其文化熏陶密切相關。
“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以及‘行勝於言’的實幹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位清華人。相信許多‘清華係’企業的企業文化,都有清華文化的影子。”何誌毅說。
“海博思創的價值觀是‘守正、創新、躬行、和暢’,這受到了清華校訓和‘行勝於言’校風的影響。”張劍輝對記者表示,清華的學習經曆塑造了其專業知識體係,也影響了他的創業方向和企業文化。
“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源自《周易》,寓意君子應如天一般剛毅堅卓、奮發圖強;如地一般厚實和順、容載萬物。1914年,梁啟超在清華大學演講時以此勉勵學子,後成為校訓,激勵著一代代清華人。
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企業家向記者表示,清華的校訓,即是清華企業家的核心精神品質。
“‘清華係’企業家們獨特的精神品質是‘自強不息’——無論遇到何種挑戰,清華的企業家都能想盡辦法戰勝困難,矢誌不渝,最終帶領企業走向成功!”童之磊說。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共性。”陳健說,“再有就是‘行勝於言’,不喜歡說虛的,喜歡紮紮實實把事情幹好。”
“1986年我入學時,清華本科要讀五年,許多學校都是四年。”李屹對記者分享道,“但我還是報考了清華。比別人多付出一些努力,也對自己有更高的期望,做企業也希望能做得更好”。
李屹認為,企業家天然具備社會屬性,清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尤為突出,這一特質或許與清華的建校背景息息相關——清華最初以庚子賠款為基礎,作為留美預備學校設立。正因有這樣的曆史淵源,學校教育理念始終強調社會責任。李屹舉例說:“許多清華校友都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這一點,比如韋爾股份的虞仁榮師兄,出資百億元在家鄉建設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卻鮮少宣傳,真正踐行了‘厚德載物’的精神。”
張劍輝分享了他的心路曆程。從清華畢業後,張劍輝赴美攻讀博士學位,後進入一家半導體公司工作。“這期間,我收入豐厚,生活優渥,事業蒸蒸日上,但內心深處總有一個聲音在回響,呼喚著我將所學回饋給祖國。”張劍輝說。懷揣著技術報國的理想,張劍輝與同事一同回國創業。公司名“海博思創”正源於其最初的夢想——“海歸博士想創業”。
“回國初期,國內新能源市場尚未成熟,儲能領域也處在萌芽階段。”張劍輝回憶道,“但我們堅信行業前景廣闊,也希望通過自身所學為國家貢獻力量。正是這份信念與熱情,支撐我們一路堅持,最終見證了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蓬勃發展。”
清華的曆史上,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和趙元任等國學大師,在教育與學術領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如今,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時代背景下,清華人及清華企業家與時俱進,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才興國”的使命。
陳健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水平顯著提升,原創技術與產品不斷湧現。在這種環境中,具備專業背景並長期深耕某一領域的人才將更有價值。“清華的教育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明確的專業發展方向,更以‘行勝於言’的文化激勵他們在行業中持續深耕,這正是眾多‘清華係’科創企業得以誕生並蓬勃發展的關鍵。”陳健說。
何誌毅認為,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完善,創業機會日益增多,互聯網的興起也為技術型創業者提供了廣闊舞台。“技術驅動型企業正迎來黃金時代,市場競爭的公平性也在提升。”何誌毅進一步表示,“國家對科技型企業的重視與政策支持,為科技人才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水木清華校友種子基金管理合夥人王學輝深有感觸:“自科創板設立以來,‘清華係’上市公司數量顯著增加。‘硬科技’時代,清華校友具有技術優勢。相信未來資本市場會湧現更多‘清華係’公司。”
“當今,社會對科技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於清華企業家,尤其是理工科背景的創業者而言,是非常好的時機,很幸運能在這樣的時代浪潮中投身創業。”李屹說,“在清華的訓練和文化熏陶下,每位清華人都承載著學校與自我的雙重期望——追求卓越、助力高質量發展。胸懷原始創新的‘國之大者’,是清華企業家的使命,這需要持之以恒的積累與沉澱,正如參天大樹需要紮深根係,才能屹立不倒,枝繁葉茂。”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